开学近在眼前,这是“双减”出台后第一个学期。学生的“小书包”能否不那么重,家长的“大钱包”能否不那么瘪,都是社会关切重点。
8月30日,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秋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,“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;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;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、排座位、‘贴标签’;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……”发布会上干货满满,“减负”细则重磅落地,足见改革动真碰硬的决心。
敲黑板、划重点,此次教育提出教育教学纪律“四个严格”,不仅有规则,更有罚则。多地开设举报专栏,受理群众实名投诉,一经查实,将进行严肃处理。
令人吊诡的是,开学新变化,本该让人眼前一亮,不少虎妈狼爸却直呼“眼前一黑”。有人担心,不设重点班,“学霸”会被“学渣”拖了后腿。有人怀疑:“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,这不是掩耳盗铃吗?难道快乐到初中毕业进职高?”
窥一言见全貌,家长“心病”不除,教育无法实现真正的减负。此前,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曾表示,“减负”呼声虽响,但参与学业竞争的意愿之强烈,根本“堵”不住。
家长下场“陪跑”、拔苗助长,也有难言的苦衷。首先是,曾经“一考定终身”的无奈,让很多人削足适履挤上所谓成才路。紧接着,被考试改变命运的家长,眼中没有时代之变,一心只想复制成功的套路。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,叫斯德哥尔摩综合征。意指长期被绑架劫持的人,反过来帮施虐者说话。打个或许并不恰当的比喻,不少父母长期深陷应试教育的大坑,被起跑线理论“绑票”,与那些“被劫持”的人何异?
其实,一二年级学业知识相对简单,即使不用纸笔考试,还有口试、面试等多样形式;不按考试结果分班,也有利于优质教师资源公平流动。时代变了,还拿“分分分,学生的命根”来衡量人才的尺度,老一套行不通了。
说到此处,不禁想起前段时间刷屏的一段话。在谈到“双减”的目标时,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振峰说道:“当部分学生去培训的时候,会提高他们的分数;但是当所有学生都去培训的时候,可能只会提高分数线。”
他的另一番话更值得深思,从创新人才的培养角度来看,我们未来面对的是不确定的世界,我们今天只有广种方可薄收,通过减少培训,让学生全面发展,用自己确定的能力,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。
家长应该看到,与分数相比,健全优秀的人格才是孩子赢得未来的保障。楼高百尺、地基要打牢的道理,大家都懂。问题是,对孩子来说,究竟什么才是人生的地基?是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,还是不断拓展人生的外延,留住对知识的渴望?
还有一点值得注意。短期来看,改革注定遭遇阵痛,但也只有彻底打破沉疴,方能焕发新生机。教改不断向深水区突破,除了想方设法把蛋糕分得更加公平,更要竭尽全力把蛋糕做大,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,破解剧场效应,才能让家长和孩子真正感受学习之乐。
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共0条评论